获取TOKEN失败获取TOKEN失败 虎皮鹦鹉-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

2019-11-23 01:28:03 阅读:467

导读:虎皮鹦鹉,谁知道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大概多少钱啊,读对一本好书,管用一辈子。[已扎口].虎皮鹦鹉秋分那天下午在阳台上抓了只虎皮鹦鹉。当时正在看电视,忽听到有细细的鸟声,声音很轻,很碎。再听又没有了。又过了一会儿又听到了。平时常有成双成对的白头翁在阳台上待一会儿,我都会远远地看一看,人一靠...

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

秋分那天下午在阳台上抓了只虎皮鹦鹉。当时正在看电视,忽听到有细细的鸟声,声音很轻,很碎。再听又没有了。又过了一会儿又听到了。平时常有成双成对的白头翁在阳台上待一会儿,我都会远远地看一看,人一靠近,它们立即飞走。那天听到鸟声后,我在客厅里隔得远远地在阳台上找了半天,才看到是一只绿黄色的虎皮鹦鹉。拿出相机拍照也不飞走,只在栏杆上走来走去,后来又走到搁空调外机的栏杆下,躲在那儿。这种人工驯养的虎皮鹦鹉是不太怕人的,不像野生鸟根本靠不近。看它老不飞走,又像是生病的样子,笨笨地,行动也缓缓地,我就动了抓它的念头。当然是抓住了,中间有些波折就在此省略了。家里从没养过鸟,鸟笼也没有,当天把它装在一个铁笼子里。喂了些玉米渣。昨天中午去青石桥买鸟笼,另外又买了一只虎皮鹦鹉。因为不知道抓的那只是雌鸟还是雄鸟,在网上查过还是弄不太清楚,拍了照片给卖鸟的老板看,说是雌的成年鸟,买了一只蓝色的雄鸟。虎皮鹦鹉的颜色都特别漂亮。其实在鸟店看到的所有的鸟都好看。什么金钢鹦鹉,牡丹鹦鹉,文鸟等等。在青石桥市场我们顺便也看了看别的小动物。第一次看到垂耳兔,太可爱了。就是太贵。在卖水草的店里,我看到了长得很大株的菱,并且有些还结了紫红色的菱角。我还第一次看到真正的菱角。店主给了我一块,硬硬的。很想买棵菱回去,只是这么大一株鱼缸都放不下。以前买过很小的一株,还没等到开花就死了。回来在网上查到,原来秋天是吃菱角的时候。在成都还没有看到过有卖菱角的,想必江南出产这个东西。今天上午出门,在威斯顿大厦门口遇到一个迷路的小女孩,开始看到是跟一个老婆婆在一起,她们问我莲桂南路,我就说坐114路到莲花小区到了。后来老婆婆说是这个女孩子迷路了。我问小女孩父母的电话,她说父母在老家达州,她早上跟外公到华西附二院看病,出来时就走散了。我可以想像得到附二院的人山人海。孩子手里拿着附二院照片的袋子,八岁半,但看起来特别瘦小。眼角挂着泪痕。问她外公的电话,她不知道。住家地址倒记得清楚,莲桂南路某某号。本想打电话给110,若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可能就打了。只因她记得住址,我就决定送她回去。我太清楚把孩子弄丢大人的心情,一定是急死了。还好莲花小区比较熟悉,坐公交车也方便。我们在莲桂南路下的车,一下车还没过街,女孩儿就跟我说谢谢,撒腿就要跑。我拉着她过了车来车往的大街。看着她独自往前走,我没转身就走,一直看着她小小的身影。后来她又回来了,说不在这里。我又牵着她,数着门牌号,差不多又走了半站路,过了一条小街,才到了她说的某某号。可能是熟悉的地方有了安全感,女孩儿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送到小区门口,她说了谢谢,我叮咛她若家里没人也不要到处乱跑了,就在门口等着。她说婆婆和妹妹在家里。看她进去后,我准备坐114回去,恰好对街就是莲花小区的菜市,于是进去逛了逛,买了点菜。出来时,在旁边的旧书店看了看,看到一本赖明珠译的《挪威的森林》,有两本赖明珠译的村上春树的随笔,《远方的大鼓》和《村上收音机》,正好前些日在重读林少华译的《挪威的森林》,想看看赖明珠的译本,几块钱买下。坐114车回家已过午。2010-9-25

谁知道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大概多少钱啊

我想养只鹦鹉,不知道价格,谁知道会说话的鹦鹉大概多少钱,不会说话的呢。^_^
谁知道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大概多少钱啊

读对一本好书,管用一辈子。[已扎口]

近来偶有空闲,翻了翻《中青报》,发现“一言堂”这个专栏对大家很有参考价值。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读对一本好书,管用一辈子。大家若有空可以借鉴一下以下文章 冷血的哺乳动物 生活在东非地下的裸鼹鼠早在1842年就已被科学界发现并命名了,但是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被发现是一种奇特的真社会性哺乳动物之后(参见《推测出来的动物》,本版2008年1月16日),它才成了动物界中的明星...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8-01-23 推测出来的动物 人类经常被称为社会性动物,但是和蜜蜂、蚂蚁、白蚁之类的社会性昆虫相比,其社会性就不值一提了。社会性昆虫的成员不仅在工作方面有天生的严格分工,而且连生殖也分工了:只有一只“后”负责繁殖后代,其他的雌性昆...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8-01-16 没有阳光的生命世界 “文革”时期最流行的革命歌曲之一《大海航行靠舵手》中,有一句至今还经常被引用的歌词:“万物生长靠太阳”。如果当时有人胆敢质疑它,不仅要犯政治错误,恐怕还要被视为缺乏科学常识。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生存;...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8-01-09 嗜血的生涯 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一名武林高手因为练功出了差错,需要经常吸人血解毒,否则全身血液就会凝结成冰。他因此得了绰号“青翼蝠王”,又被骂为“吸血蝙蝠”。这一描写犯了文化错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8-01-02 人之初,爱美善 新生儿的视力还没有发育好,他们是近视,只能看清楚大约30厘米远的物体——这是哺乳时婴儿的眼睛与母亲的脸的距离。他们也是色盲,不能很好地分辨颜色,对黑白对比强烈的图像更敏感。但是他们却对美丑很有眼力,能...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2-26 美丽剽悍的斗士 近日重庆媒体报道,重庆南岸区一个废弃水库因建筑施工正在逐渐干涸,生活在水库中的上百尾野生叉尾斗鱼面临生存困难。据说这种鱼在当地野外很少见,国外有人出高价收购,国内却不受重视,两名网友为此发起“救救南岸...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2-19 鲨鱼中的古怪另类 《北京晚报》2007年11月17日刊登一篇题为《尊严——〈加布林鲨鱼的悲情母爱〉读后感》的散文,介绍说深海有一种非常凶猛、名为加布林鲨鱼的噬人鲨,又叫“魔鬼鲨”。当它被围入渔网几经挣扎不得脱身时,会自...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2-12 我们都是非洲人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时,小心翼翼地避免讨论人类的起源,只在结束语部分暗示了一句:“我看到在遥远的将来会有广阔领域供重要得多的研究。心理学将会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亦即每一智力和智能...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2-05 为什么绵羊不是绿色的 一名读者问我:为什么亚非草原上的食草动物都是棕黄色的,没有一种演化成与植被颜色相似的绿色的?而且,绵羊全是白色的,按理,白色在草原上该是非常醒目的,容易被天敌发现。这是人工选育的结果吗? 是的,...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1-28 达尔文的子女 1839年1月,30岁的达尔文与大他一岁的表姐爱玛结婚。达尔文此前曾对是否要结婚犹豫不决,在笔记本中写下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加以比较。排在结婚好处第一条的是“孩子”。结婚当年年底,达尔文夫妇有了第一个儿子...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1-21 纸老虎发光的秘密 在野生华南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20多年后,陕西一位农民声称清楚地拍摄到了野生华南虎的照片,并要高价出售,自然会让人起疑。和许多读者一样,我对这些照片的第一印象是,那上面的老虎皮毛颜色鲜艳亮丽得不像是真...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1-14 最耐渴的动物 世界上什么大型哺乳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是骆驼却可以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骆驼能有这样的本事,主要...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1-07 不可能的小人国 电视台在播放1996年拍摄的美国电视电影《格利佛游记》,与原著相比改动很大,故事主题变成了是否应该相信别人向你讲述的离奇故事,主线则成了格利佛在海外漂泊8年回来,没人相信他的奇遇,将他投入疯人院,幸而...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0-31 人为什么不长体毛 有几位读者在读了《大象为什么不长毛》(本版2007年10月10日)之后,不约而同问了这么个问题:人为什么也不长毛?严格地说人是长毛的,而且还不少:分布在人的皮肤上的毛囊的数量并不比其他哺乳动物少。但是...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0-24 孔雀为什么长着大尾巴 我们一想起孔雀,首先想到的是那又长又大美丽的尾羽,其实这是雄孔雀的性征。为什么雄孔雀要长这么好看的大尾巴?似乎连小学生都知道答案:为了吸引雌孔雀。但是答案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的是达...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0-17 大象为什么不长毛 可能是由于在电视、电影、画册上已司空见惯,很少有人意识到,大象是最独特的动物之一。独特到什么程度呢?动物学家把多达5400种的哺乳动物根据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很吝啬地划分为29个目,而大象就占了一个目——...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10-10 科学是美丽的 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小至夸克、大至宇宙的现象和规律;揭示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指导我们如何过健康的生活;警戒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会有谁觉得这些是无聊无趣...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9-26 达尔文的鸣雀 1831~1835年间,年轻的达尔文作为一名不领工资的博物学家随贝格尔号环球航行收集动植物、化石标本,为他后来创建进化论打下了基础。在达尔文带回英格兰的标本中,最著名的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鸣雀标本,它...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9-19 小蛾子如何解决了大问题 生物课本在介绍进化论时都会提到,一种蛾子翅膀颜色的变化证明了自然选择理论之正确。但是教科书过于简略的介绍,使学生们没有领会到,这同时也是一个理解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和深入的绝好例子。 这种蛾子是桦...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9-12 科学研究是这么做的 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些从未做过科学研究的人却喜欢以比谁都懂科学的口气大谈什么是科学。比如,有人发明了这么一种说法:“科学顾名思义就是分科之学”,这和说“革命顾名思义就是革掉人命”一样有趣。科学是...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9-05 长江女神的“功能性灭绝” 近日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在英国的刊物上发表了,媒体称因为这次考察未能发现白鱀豚,该报告宣布白鱀豚已经灭绝。白鱀豚是被称为“长江女神”的,在动物国宝中的地位...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8-29 不可能的怪物 偶然看到一个国内电视节目在介绍美国几年前拍的一部科幻恐怖片《八角怪》,其剧情介绍称:在一个偏僻小镇,由于化学废料泄漏,成千上万只蜘蛛发生了突变,在一夜之间变得比人还大,而且跳跃速度和汽车一样快。它们向...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8-22 从慈禧太后的养颜术说起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和一位清宫秘档专家讨论慈禧太后的养颜术。我去参加这么一个听上去有点八卦的节目的目的是为了用科学常识分析一下历史记载和传闻的可靠程度,这毕竟是一档科普节目而不是历史戏说。不...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8-15 蚊子的恋曲 鲁迅在其名篇《夏三虫》中说:“跳蚤的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针叮进皮肤,自然还可以算得有点彻底的,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如果...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8-08 莫诺湖畔的苍蝇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边界的沙漠中的莫诺湖是北美最古老的湖泊之一,有76万年的历史。有5条来自雪山的河流流入湖泊,但是没有出口流出,河水在湖泊中积蓄,慢慢地蒸发掉,而水中的盐分却留了下来。因此这种...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8-01 别忘了设对照 几年前国内媒体曾经报道过美国国会议员嫌国会大厦太破旧,要求重建豪华的新国会大厦,否则就把国会搬到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其实那是美国报纸《洋葱》编的政治笑话。《洋葱》是一份讽刺文学周刊,专门虚构一些新闻讽刺...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7-25 半穹顶的不同故事 飞瀑、清流、平湖、雪峰、砏岩、幽谷、悬崖、密林、草甸……人们能够设想的山区自然美景,在加州约塞米蒂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抵都能够找到,因此这里被誉为最美的美国国家公园,有试图描绘出这一特色的音义...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7-18 原始森林的奇观 年轻的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环球航行时,美洲的原始森林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些深深铭记在我的脑里的景象中,没有什么能比未被人手破坏的原始森林更壮观的了……站在这些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人能无动于衷,能...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7-11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于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陈景润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也让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在中国最著名的数学难题,激发了无数民间人士梦想成为陈景润第二。直到今天,在中文互联网上...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7-04 人,小生命的栖居 听上去有点恶心,但是你的眼皮底下很可能寄生着一种和蜘蛛属于同一个纲的小生物——蠕形螨。不信的话你拔一根睫毛,用显微镜看毛囊部分,也许就会看到一只甚至几只长着八条腿、颜色很浅的棒状小虫。蠕形螨身长只有0...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6-29 以“科学精神”的名义 进行科普不仅要介绍科学知识,更要推广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这个提法是很多人在强调的,很少见到有人有异议,甚至一些对科普毫无兴趣乃至实际上在反对科普的人也跟着这么吆喝。在一些人看来,知识和方法都是比较...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6-13 线粒体“夏娃”与Y染色体“亚当”之谜 人的基因有数万个,绝大部分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但是有极少数(确切地说是37个)位于细胞质的线粒体中。每个细胞中都有成千上万个线粒体,它们是细胞的“呼吸器官”,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 在精子生成过...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6-06 “赛先生”遭遇无厘头煽情 偶然读到一位中国著名电视记者的网上日志,提到她在飞机上偶遇国内一位领导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研究员,主动向她介绍自己是如何从“狂热的技术论者”变成相信“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是生命”,甚至怀疑自己从事的干细胞研...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5-30 DNA鉴定历史人物的身世 去年11月份,我偶然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看到一位名牌大学的历史教授在讲吕不韦生平,坚称“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是没有问题的”,便写了一篇质疑文章,主要是根据医学常识说明赵姬怀孕12个月生秦始皇之说不...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5-16 多少基因 多少环境 有人长得高有人长得矮,有人近视有人视力超常,有人聪明有人愚笨……这些被生物学家称为性状的差异,有多少是先天(遗传或基因因素)决定的,又有多少是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的?这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专业问题,但...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5-09 当眼保健操成为传统 “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现在开始……”我们这一代人,是每天伴随着这个富有时代色彩的口令长大的。时代早就变了,但是眼保健操却在学生中一代代延续了下来,只不过口令略有变化而已。 然而,...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4-25 寄生蜂的聪明选择 英国昆虫学家乔治·索尔特在研究赤眼蜂把卵产到其他昆虫的卵中的寄生行为时,发现赤眼蜂固执地把“大的就是好的”当成信条,无视卵的真假,愚蠢得可笑(见《赤眼蜂的愚蠢选择》,本栏目2007年4月4日)。但是他...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4-11 赤眼蜂的愚蠢选择 美国第一位土生土长的昆虫学家威廉·派克(1763~1822)在1805年回到母校哈佛就任其首任博物学教授之前,是一位“民间科学家”,呆在他父亲的农场研究昆虫,发表过几篇开创性的论文。1799年,他在研...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4-04 以“蛋白”的名义 国内医疗保健虚假产品、虚假信息之所以会泛滥成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少有专家出来告诉公众真相,反倒有不少专家与之同流合污,甚至是始作俑者。最近有15名医学专家在卫生部网站联名发文驳斥“牛奶有害论”,虽...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3-28 白鼠身上黑 20世纪初奥地利生物学家卡姆梅勒用黑墨水伪造产婆蟾的“黑色指垫”一事(见本版2007年2月7日《产婆蟾的“黑色指垫”》一文),50多年后在美国一位生物医学研究者身上重演。 1974年3月26日上...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3-21 为什么没有必要去吃蛋白粉 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大致可以分成4类:一类是已知有营养价值,对特定的人群有益的,例如维生素、矿物质制剂;一类是已知没有营养价值,纯属骗人的,例如所谓“核酸营养品”;一类是其保健价值还缺乏可靠依据的,...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2-28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2-14 产婆蟾的“黑色指垫” 生物体的构造能够巧妙地适应环境,它们是怎么进化出来的呢?最早思考这个问题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认为这是用进废退的结果。例如,斑马为什么能够跑得那么快呢?因为古代的斑马为了躲避捕食者的追捕,要不断地...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2-07 上阵父子兵 近日南方一份周刊刊登了一篇反对反伪科学的文章,声称打击伪科学会打击科技创新,举的例子是:“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两位研究RNA的美国科学家,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RNA研究刚进入国内时,方舟子就联合...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1-31 “龙骨”的由来 虽然有的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但现代人都知道龙是神话中的虚构动物。古人则不然,不仅相信龙是实际存在的,而且还用它入药。《本草纲目·鳞部》所列的第一味药,就是“龙”,为上品药。李时珍引经据典,对龙的形...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1-24 血迹里的秘密 我很喜欢看美国探索频道的“新侦探”节目。在节目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镜头:有人向警方报告其家人失踪了,警察来做调查,在失踪者家中搜索了一番,并未发现异样。往地上、墙上喷洒试剂,关上百叶窗,却发现地上、墙上...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1-17 科学与宗教能够调和吗 “科学家错了400年?”这是塞到我信箱里的一份传单的标题。收信人写的是“现在住户”,可见是一份四处散发的传单。邮寄者为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地心圣经基金会”,目的是想要给那些“心灵开放”的人赠送一本“能...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7-01-10 偏方是怎么来的 最近因为写书的需要,我把《本草纲目》翻看了一遍,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这本名著顾名思义,应该是以收录草药为主,其实不然,它把药物分成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共...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12-27 没有科学是万万不能的 近年来人文学者在文章中批几句“科学主义”已成为显示自己见解高超的一种时髦。且不说像我这样喜欢去给别人挑科学错误的人经常被戴上“科学主义者”的高帽,就连欢迎赛先生的“五·四”先贤们现在也被一些人称为是想...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12-20 科学不该宽容 最近有一批人联署了一封题为《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的公开信,引起了媒体相当大的关注。签名者中,有自称已和外星人建立了联系的,有研究出“金星是人...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12-13 在人类的感觉之外 法布尔的《蝉》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删去了“蝉的音乐”部分。在这个部分,法布尔介绍了他做的一个著名实验。一般人认为蝉发音是为了喊叫同伴,但法布尔认为这个意见是错误的。他借来两支土铳,在树下连开了两枪,...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12-06 出师未捷身先死 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 ...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11-29 与蛆共生 芝加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杰里·科因上个世纪70年代在哈佛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时,有过一段奇遇。1974年夏天,他选修热带生态学课程,前往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实习。每天晚饭后,学生聚在一起听课,难免遭到...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11-22 从秦始皇生父之谜说起 《史记》能让一般的人也读得津津有味的一个原因,是太史公很喜欢讲述一些奇闻异事。比如,按他的说法,秦始皇是个没有嬴家血统的私生子。据他说,吕不韦在赵国邯郸与一名美貌舞女(后人称为赵姬)同居,后者有了身孕...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11-08 达尔文得了什么病 &nbsp &nbsp &nbsp &nbsp达尔文从30岁开始备受疾病的折磨,全身都出现症状,经常胃疼、恶心、呕吐、心悸、皮肤发炎、口腔溃疡、失眠、头痛,每天通常只能工作两三个小时。用他儿子的话说,...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11-01 派不上用场的“自由基清除剂” 一位读者给我寄来一份“香格里拉大型综合考察”策划书,想让我对其内容做一番评论,里面附的一则保健品广告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次考察活动是由一家专门生产SOD系列保健品的公司赞助的。SOD是过氧岐化酶...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10-25 从“徐达吃蒸鹅而死”说起 &nbsp &nbsp &nbsp &nbsp有一位明史专家在电视讲座讲朱元璋生平,我本来就对明朝的历史感兴趣,以前还写过一些有关文章,便抽空看了几集。其中一集讲朱元璋屠戮功臣,忠心耿耿的徐达交出兵权...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10-18 啄木鸟为什么不头疼 在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陆续宣布的同时,有一个另类诺贝尔奖也在哈佛大学颁发,沾光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这个由《不可能研究年鉴》组织、自1991年起开始颁发的“Ig诺贝尔”(与ignoble谐音,意思是“不光彩...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10-11 舞虻的结婚礼物 巴伦·奥斯登-萨肯(1828-1906)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俄国驻美国的外交官,曾经担任过俄国驻纽约的总领事。他同时也是一名昆虫学家,在20多岁时就开始发表昆虫学论文,并在42岁提前退休,以便全身心去研...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9-13 值得注意的血型迷信 据媒体报道,山东省淄博市有一所小学今年的一年级新生采用了依据血型分班的原则。校方称这是考虑到因血型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态度也不一样,这样分班更有利于按性格因材施教,任课教师还可以针对各个学生的...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9-06 萤火虫的战争 今年的夏天我是在新英格兰度过的。在新英格兰夏夜的草地上,可以看到许多萤火虫飞舞。我突然想起,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见到萤火虫了。在我近年来长期生活的地方,是没有萤火虫的:北京的市区固然不必说,南加州的郊外...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8-30 我们曾经都是鱼 不久前我到电视台录制一个访谈节目,讨论国内新翻译出版的反进化论著作《进化论的圣像》。主持人拿起一本中学生物课本说:“以前的中学生物课本告诉我们,不同动物的早期胚胎非常相似,这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是...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8-23 科学史上的决斗 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决斗其实与科学无关,按照决斗者伽罗华遗书的说法,他是作为“一个下流的风骚女人的牺牲品”而死去的,但是很多人怀疑这是一个保王党清除激进的共和党人的政治阴谋。这种猜测现在看来并不成立。...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8-16 螺旋藻是健康食品吗? 最近有一位朋友到云南丽江旅游,告诉我那里有不少专卖店专卖螺旋藻精片,“售价不菲,信者众,购买者亦众”,希望我能关注一下。螺旋藻其实并非丽江的特产,原产美洲和非洲的盐湖,那里的原住民有食用它的传统。在上...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8-09 打扮成“生物学家”的邪教士 最近国内翻译、出版了美国人约拿单·威尔斯在2000年出版的反进化论著作《进化论的圣像》。像此前在国内翻译出版的其他反进化论著作,该书也是被作为“前沿科普”来推销的。作者号称“曾荣获耶鲁大学以及柏克莱大...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8-02 布什再掀干细胞风波 布什违背民意的决定 7月18日,美国参议院以63票对37票通过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扩大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支持。第二天,布什总统郑重其事地举行仪式,宣布否决这一法案。这是布什担任总...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7-26 达尔文的兰花 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 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7-19 旅鼠的神话 网上流行一篇署名“桑内斯”的“美文”《浩荡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约》,转自《读者》2005年第15期,据说是一位挪威癌症病人在追随旅鼠奔向死亡的旅途中,顿悟了生命的真谛:无须畏惧死亡,因为生和死都是生命...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7-12 眼见未必为实 几天前我去了一趟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科学博物馆,那里有不少简单的视觉实验让人亲身感受人的眼睛是多么容易被蒙骗,同样大小的图形会被看成大小明显不同,静止的物体会被看成移动的,黑色的图形会被看成彩色的……...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7-05 我们脑中的时钟 最近这段时间正在调整时差观赏世界杯足球赛的球迷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是一场比分悬殊、大局已定的比赛,最后的时刻不知不觉很快就过去了;但如果是一场旗鼓相当、比分相同或只差一个球的比赛,观众们都在希望或者...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6-28 神秘的N射线 1895年的一天,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暗室里用黑色薄纸板把一个克鲁克斯管密封起来,接上高压电流,准备做阴极射线的实验,却意外地发现一块放在旁边用来做别的实验的荧光屏发出了光辉。在连续进行了6周的严密实验...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6-21 控制性别比例的无形之手 上期《莫非真有“贫穷基因”?》一文转贴到我在新浪网的博客后,两天内吸引了3万多次点击和一百多条评论。许多评论者显然没有耐心把我的文章看完,不知我其实是在质疑“贫穷基因”的存在。另有一些人看来缺乏统计常...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6-07 莫非真有“贫穷基因”? 我们处于基因的世纪,几乎每天都会见到报道说发现某种基因影响人的疾病、生理、心理和行为,甚至连一个人的政治倾向也有人认为与基因有关。如果是在二三十年前,类似这样的一则报道将会引起轩然大波,但是现在人们已...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5-31 破解蜜蜂的舞蹈 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许多生物学家认为蜜蜂和其他昆虫都没有色觉。难道花朵鲜艳的色彩不是在吸引蜜蜂来访?德国生物学家卡尔·冯·弗里希(Karl von Frisch)对此不以为然。他开始做实验测试蜜蜂的...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5-24 白蚁吃了我的数据 近来,学术造假成了中国媒体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据估计,英国每年大约有50起严重的学术造假案件,为此英国政府在上个月成立了研究诚信办公室专门处理这一问题。《英国医学杂志》前主编理...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5-17 鹦鹉学舌和猩猩学电脑 人类自古以来就利用某些鸟类对声音的模仿能力训练它们学讲人话。它们惟妙惟肖的发音让人感到非常神奇,但是模仿能力不等于语言能力,很少有学者相信鹦鹉学舌时它们真正懂得那些发音的含义。 上个世纪70年代...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5-10 人也不是理性的动物 这是一则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寓言:一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对猴子们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都很不高兴。于是他又改口说:“那就改成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就全都高兴了。“朝三暮四”...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4-26 聪明的动物会“数数” 报载,北京石景山区有一只“天才”小狗齐齐不仅认得数字,还会四则运算。主人在卡片上写上算术题,问它的答案,它就会用正确的叫声次数来回答。加、减、乘、除样样都会。据说已在电视上做过几次表演,记者也去做了验...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4-19 智商的傲慢与偏见 近日一则“英国研究者声称中国人是智商最高的人种”的报道在国内媒体上流传,让一些国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似乎“中国人最聪明”的说法获得了国际承认。 做出这项研究的是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退休教...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4-12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鳄鱼遇到食物掉眼泪是怎么回事?英国二战时为何停止天气预报?这些看上去有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出现在2006年录用公务员的公共科目笔试中,消息传出后,舆论大哗。特别是第一个题目,许多人把它当...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4-05 令人困惑的针灸 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为中美关系的解冻做准备。随团采访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雷斯顿得了急性阑尾炎,经药物麻醉后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他又接受了20分钟的针灸治疗缓解疼痛,...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3-29 被当成反科学偶像的科学英雄 几天前我给一批科技新闻记者做了一个有关如何识别假科学新闻的讲座,有一个记者告诫我说不能太迷信科学了,科学的危害性有时要过很长时间才会被人们认识到,比如说农药DDT对环境的危害,就是在人类已经使用它很多...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3-22 学术评价有新招
元旦期间,路过加州 大学厄文分校,拜访了在物理系当教授的中学同学,遇到该系著名等离子物理学家陈骝教授。陈教授来自台湾,与大陆学术界交流频繁,近来很关注大陆学术腐败的状况。我们... 作者: 方舟子 日期: 2006-01-11 因求真而可敬
读书对我来说基本上是一种爱好。以前在美国大学做科研时,阅读的图书以文史类中文图书为主。现在不做科研了,阅读习惯倒了过来,读的主要是科学类的英文图书了。因此对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新书可以说是漠不关心的... 作者: 方舟子
虎皮鹦鹉

推荐词条